新闻动态

粽子的历史起源到底有多远?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8-07-10  浏览次数:968
核心提示:很多人都以为端午节源于对屈原的纪念,其实,农历五月初五原本是我国吴越地区的传统祛病防灾节日,称为端午节。战国时期,秦军灭
 



很多人都以为端午节源于对屈原的纪念,其实,农历五月初五原本是我国吴越地区的传统祛病防灾节日,称为端午节。战国时期,秦军灭楚,爱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汨罗江殉国,后人便将这一天作为屈原纪念日,举行赛龙舟、投江粽等活动,祛病防灾的本意反而逐渐淡去。

而人类吃粽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。

 

 

↓↓↓

 

 

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不仅懂得直接用火烤食物,还掌握了石煮法。

 

 

为了方便取水,人们大都依水而居,他们在河边挖一个大小合适的坑,衬上宽大的植物叶片,一口简单的“锅”便做成了。

 

 

经沙土的过滤,渗入坑中的河水清澈洁净。将石子儿在火堆中烧热,与食物一起放入水坑,石子儿的热量被水吸收,很快将食物煮熟。

后来,有人将食物用植物叶片包裹扎牢,再放入水坑中煮熟,加工过程更加简便、卫生,这便是粽子的雏形。

 

 

如今,人类能够吃到口味丰富的粽子,还有这么个传说——台骀(dài)治水。

 

 

相传,台骀(dài)是黄帝的五世孙。曾任帝喾(kù)的玄冥师,负责治水。由于他治理汾河有功,被尊为汾河之神,也称台神。

 

 

当时山西境内的汾河经常泛滥,台骀奉命治水。他来到汾河流域,率领当地民众勘察水道,了解灾情,共同治理水患。

 

 

因劳工数量众多,送饭成了大问题。人们就把饭食装在竹筒内,或者用芦叶包裹,从上游抛入河中,下游的人捞起来就可以吃了。

粽子这种食品在台骀治水过程中非常盛行,更有人推陈出新,馅料不仅限于传统的黍米,还添加了各种食材,粽子的口味越来越多。